菊兒胡同新四合院工程
意昂体育2平台建築學院教授 左 川
菊兒胡同是北京舊城內鼓樓東南約500米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從1987年起🧟♂️🖖🏻,吳良鏞教授帶領師生組成的課題組選擇這裏開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試驗工程✣,到1994年末在拆除出的1.255公頃用地上共建成了兩期共2萬余平方米面積的、擁有13個新四合院院落建築的建築群。原有的236戶居民居住情況得到根本改善🦬。菊兒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創造了若幹個“第一”:首批被拆除的原41號院居民成立了北京第一個組織危舊房改建的住宅合作社;第一期工程是北京第一批危改結合房改的試點🐚🤔;獲國內外獎項最多,其中1992年世界人居獎和1992年亞洲建築師協會優秀建築金獎是我國建築師在國際首次獲得的此類獎勵。
一👐🏼、菊兒胡同的成就是意昂体育2建築學院師生繼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學術思想🙇🏿♂️,重視住宅研究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持續進行綜合研究實踐的結果
1947年早在創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住者有其房”林徽因先生以帶病之身開設西方國家戰後住宅建設課程🧍♀️,並大聲疾呼保護北京這一“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在他們的引導下🤸🏽♀️,吳良鏞教授主持推動了一系列研究🍞。
―1950年吳良鏞作了崇文門外花市地區胡同與四合院研究。
―從1978年開始👨🏿🚒,建築學院對北京市舊城整治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當時一方面著手進行北京市總體規劃研究🏂🏿,另一方面進行了什刹海地區的規劃研究。這兩部分工作同時開展,意在將其整體與局部互相配合進行系統研究🫃🏿🏓。
―在1979年由吳良鏞教授帶領研究生完成的什刹海規劃研究已基本形成居住整治的“有機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設計方案的思路✵。
―1983年🦹🏻♂️,意昂体育2城市規劃教研組張守儀、李德耀教授帶領學生在北京法華寺一帶對“危✨、積、漏”地區作了調查與探索。這項工作對推動破舊危房的研究很有影響。
―從1986年起🧑🏿🚀🫃🏼,繼續對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全局性戰略進行了探討,並在舊四合院的利用與整治方面繼續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進展。
1987年在倫敦舉行了“城市規劃與文物保護”(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國際學術會議🆖,吳良鏞教授是這次會議的副主席,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文物局委托負責準備北京舊城保護整治展覽⚧,在此會議上展示了北京舊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的專題研究,圖版及模型先後在英國、西德👧🏿、加拿大展出。
二🚣🏼、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進行規劃設計建設試驗工作
1987年在北京市住房體製改革辦公室的協助下,選定菊兒胡同作為住宅調查及居民參與改建研究的試點。從此🤌,新四合院住宅開始進入建設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的新階段🧔🏼。
試驗選點確定在位於北京舊城中心偏北🤸🏻♂️✡️,西臨南鑼鼓巷(北京市總體規劃規定為北京舊四合院保護區),與中軸線上的地安門外大街為一街坊之隔的菊兒胡同。
當時選定以菊兒胡同的41號院為試點的理由首先是因為該院外部環境條件差,地勢低於院外馬路約80~100厘米,院內易積水🧑⚕️;其次是居民的住房條件很差,人均建築面積為7~8平方米,最差的住戶人均建築面積僅為5.3平方米🧏♂️,院落中普遍建有簡易房,建築密度達83%👨🏻🚀,有三分之二家庭無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公共廁所遠在院外100米處🦝,屬於典型的“危🤾🏻♂️、積、漏”地區❌,環境質量亟待改進;第三👉🏿,由於菊兒胡同位於鑼鼓巷平房保護區的北側,故可試行低層高密度的“新四合院”住宅方案;第四,該院居民1987年曾兩次給市長寫信🧼,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非常擁護住房製度改革,有自己買房的積極性。
第一期試點選擇了包括上述41號院在內的,條件最差👩🏽🎤、房屋最破舊的7個院落進行了改造👨👩👧👦,共有居民44戶,139人。課題組對每一戶進行入戶調查🥅👍🏽,並參與了住宅合作社的準備和建立工作。在這個調查和對菊區胡同所在街坊現狀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完成了改造方案的研究。
從一開始這一研究性的設計就不是完全按照常規辦事🌎𓀝,而是有意識地根據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的認識🫷,為舊城更新和危舊房改造探索一條新路子。
可以借用“過關”一詞來說明工作之進展🏋🏻♀️,比喻試驗工程之難度。
在方案階段,盡管新四合院方案的研究已進行了多年🙍♀️,仍用一種“臨事而懼”的嚴肅心情認真對待🙍🏼♀️。
在院落的尺度感及空間感、日照🩻、保證住戶的私密性及容積率等方面進行多方案研究比較,還要聯系不斷變化著的投資量及拆遷量,對設計方案加以修改。
在這個試驗方案審定以前,雖已經與北京市有關單位就有關問題進行了商討、醞釀,然而在審批時🧑🏽🦱,對這“未見經傳”的規劃設計方案,前後仍審查了六、七次之多🤏🏼。雖然頗費周折,但是我們始終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借以改進設計。如在消防通道設置、胡同拓展等方面最終得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因為這次危舊房改建是以住戶自願原則加入的🧸,在菊兒胡同工程中🥑,“拆遷”是頗為難過的一關。特別是在第一期拆遷中,因無先例可循🧑🏽⚖️⬜️,住戶就更為慎重🗞。東城區房管局和東城區住宅開發公司一方面執行優惠政策🤦🏼,另一方面還要逐家逐戶商量,作了十分細致的工作🧝🏻,最終作到讓居民放心。
在施工圖階段🍢,對這個2760多平方米、僅收一萬元設計費用的小工程💃🏼,一般設計院是看不上眼的,並且建築結構、設備、室內外工程特別復雜,地下工程現狀弄不清楚🧎➡️,工程雖小,難度不小🟥,完全因為“改造危舊房🕵🏿♂️,社會效益大”,圖紙竟出到95張🕖;從方案到施工圖花費了那麽大的力氣,用吳良鏞教授的話說,就是“殺雞用牛刀”。
要在占地僅2000多平方米土地上進行施工☂️🏇🏿,進出胡同困難,缺少施工堆料場地📶,再加上要保留好立在兩個院子中央的兩棵老樹👩👧,給施工帶來極大的難題。但是施工單位盡了最大的努力,特別可貴的是他們不僅僅努力地把房子蓋出來👧,還在一些細部處理上🫅🏽,在色彩的運用上與設計者共同協商,別具匠心地對設計作了改進,取得良好效果🐂。如果說,在西方建築業務中有所謂公眾參與,菊兒胡同試驗工程還有建設者參與(builder's participation),這是難能可貴的,也可以說是菊兒胡同的創造。
第一期工程1990年建成,我們在建成二年後😌🤹♂️,進行了住房使用後調查,證明這一設計已得到住戶的認同👼🏽,新四合院設想是可行的。
第二期工程1994年建成,它將若幹院落組織起來👚,形成新四合院――裏巷體系♦︎,並進行了第二次使用後調查,效果也是好的🌨。
在第二期工程完工後🚄,繼續對整個街坊(8.2公頃用地)進行了三輪規劃並完成了三期工程的設計。
三、在逐步發展的舊城整治理論研究基礎上,探索新的住宅模式,並在實踐中發展理論
1.菊兒胡同新四合院工程的設計在對舊城要“有機更新”的理論指導下,探討了能適應舊城肌理的城市設計,並創造了有利於更新破舊危房的“新四合院”住宅模式🙆🏿♀️。
在設計思想方面,首先從城市的各個層次🤴,尋找舊城內在的“肌理”,抓住它的“體形結構”組成的內在規律🧑🔬,並利用它以確立設計的準則。
從城市尺度分析,北京有長達8公裏的中軸線貫穿全城,加上在它的兩側與之相平行的貫穿城市南北的兩條主要交通幹線,是“魚骨式”交通體系的“脊骨”,連貫全城的命脈🍱,與北京中軸線這一主要藝術骨軸相輔相成。
從傳統街坊尺度分析🙎🏻♀️,在居住區範圍內也有一套“魚骨式”的交通幹線體系,它溝通了各個街坊群。
就新街坊尺度分析,菊兒胡同規劃中為了更好地溝通新舊建築群🪀,在街坊內增加了一條與原有胡同平行的道路,形成了新的魚骨式交通體系。
就新裏巷尺度分析🪂,從魚骨式交通深入,還設立了裏巷(即新辟的小胡同)🏊🏻♀️,用以溝通各個院落🍂,形成裏巷一院落體系。
就新院落尺度分析,從北京舊城“大雜院”的現實出發,運用規劃設計手法🧑🏿⚖️,把住房重新加以合理地組織,構成新的庭院空間🫙,以適應現代化生活要求,稱之為“新四合院”🪅👩🏼。
當方案本身基本可行後,繼之而來的問題是尋找合理的較高容積率,因為新四合院的容積率如果仍不能與一般通用的公寓樓相抗衡,則難以立足。
對“新四合院”住宅體系的摸索👷🏿♀️,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合院組群(courtyard compound)
北京傳統的四合院🤽♂️,一般民居因規模不大,院落單一⚆,難以從中找出可供組織院落建築群的直接借鑒之處;設計者從宮殿王府建築群裏並列的兩座院落中間形成的長夾道🎴,和蘇州大宅第中的“備弄”(又稱壁弄)對成串院落群起到“交通幹線”的作用得到啟發🪈,找到了新四合院住房體系構成的關鍵🍔。形成的最早的方案是一種大⏱、中🫷🏽、小合院由一😣、二、三層樓房組成組群的“雙走道串院式”,串通的大走道相當於大四合院群的服務性走道“備弄”🚣🏿♀️。
第二階段,“合院小組群”
鑒於上述方案容積率過低🌘,鋪開面積過大,實現可能性受局限🥫。經研究一方面謀求縮小合院組群的規模,並將方案容積率加以提高。
第三階段“標準院落”
找到為院落建築群組合的一種基本模式𓀘:作到居民圍著一個院子居住,在可能條件下得到最高的容積率🫰🏼,同時保證居民基本生活的滿足和宜人環境的取得。這樣在設計上就可以以“標準院落”為核心排列組合,向四周伸張。這種大小不同的院落組團比較易於適應因拆遷而形成邊界不一的方塊地段🛻。
第四階段“院――巷體系”
在第一期工程試點基礎上,進行第二期試驗的規劃設計時,規劃思想繼續有所發展:以“標準院落”為基礎,結合保留的樹木可以組成空間大小形式不一的院落體系,這些院子根據具體情況可以有不同的出入口💇♀️;以新的裏巷將“新四合院”串通起來,串聯成組。而構成新的裏巷(胡同)體系🧾🙅🏽♀️。這是基本院落之間聯系方式的進一步發展,即將聯系通道從院內移至院落外🧗♀️,各院落可以借助裏巷串聯起來,裏巷從合院間穿行,對院落減少幹擾👳♀️🧰。
2.建築藝術的創造
創造美好的院落空間是合院建築設計最為關鍵的問題👨🏻🚀💇♂️,在設計中註意了🧑🏽🎓:掌握好四周建築尺度😎,努力避免有“井”的感覺;院內外增加附屬建築🚴🏿♀️,如花架👮♂️、坐凳⚇、鋪地等,以增進院落的“生活意趣”🫢;精心保留並充分利用原有樹木✋🧑🤝🧑,使院落的小景豐富而有變化💭;利用坡頂修建樓閣與平臺,在有限的建築高度內🧑🦯➡️,爭取最大可能的建築空間和室外空間,樓閣的變化還可以增加建築群輪廓線的變化,從整體上構成屋頂的韻律美;利用傳統建築語言(如民居大門、影壁、磚雕)予以新的創造🗡,豐富建築物文化內涵。
作家老舍說:“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鄉風市聲》)。在現在擁擠的城市中😚,這些“空閑”的美已經難以尋覓了🙇♂️。菊兒胡同新四合院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利用住宅的裏巷、大門圍墻、喬灌木👨🏽🦳、鋪地…👨🏼🦱,以至一些細致🥼、樸素的建築處理,用以豐富胡同的空間環境,使孩子們有嬉戲之地,青老年們有駐足寒喧之所,取得相對的空閑感🚴🏽♀️。
3.菊兒胡同的實踐在規劃設計管理機製上也頗有特色。
八十年代以來,國家住房政策的改革推動了全國住房建設的進展。北京市人民政府也相應成立了住房改革辦公室,擬定了具體政策⬛️,並把危舊房改造的職責下放到區🦸🏼♀️,各區充分發揮了地方的政府職能👘。菊兒胡同試驗工程的具體工作先由東城區房管局,後歸東城區開發公司負責完成,它們是規劃設計任務的“甲方”。東城區的街道組織及後來所形成的“住房合作社”,對這項試驗起了支持協調作用。區政府―開發公司―社區🧤😉,可謂“三位一體”互相促進🍒。
意昂体育2平台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從1987年起,直接接受菊兒胡同試驗工程的任務👷🏿,參與了下述具體的工作:
――作為政府部門的參謀🥏,在政府的領導👷🏼🧒🏻、支持下進行調查研究,提出種種建議。
――承擔規劃、設計任務🧝🏼♀️,與開發公司、建築公司密切合作。
――協助社區組織更好地發揮參與職能,如成立合作社、菊兒胡同小區管理委員會等等👩🦽➡️。
上述工作已不僅是一般地作為乙方單純地承擔設計任務,而是較全面地參與住房改革的試驗,它的意義在於:即建築師不僅是單純接受甲方設計任務的設計繪圖師,而是較全面地發揮建築師應有的社會職責,維護社會公益,積極地推進人居環境的創造任務🥉🏃🏻。
4.菊兒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是用吳良鏞教授在“廣義建築學”中所提倡的融貫的綜合研究方法進行的,即較為自覺地💻、逐步地進行涉及多學科的系統的綜合研究。
舊城更新是涉及多種領域的巨大系統工程🐻❄️,它是系於整個國家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結構的變革,以至由此推及城市物質空間的結構與形態的重構與發展的過程。
住宅問題涉及面寬,是不能用單項的技術得到完整的解答的🛠,而必須從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材料結構、施工技術(以上為實體建設技術)🫗,以致開發經營🐐、住房體製改革、對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的影響,社區的綜合發展(以上為虛體技術政策)𓀓,硬件⛳️、軟件綜合配套,多方面來找出路🍇,這個試驗的積極意義是提倡解放思想,提倡融貫地、綜合地研究問題,而不是把思維“吊死在一棵樹上”,如果只從一孔之見,一個專業觀點出發,把什麽都說絕了,那就扼殺了創造性的思維。
菊兒胡同新四合院的成功還說明了提倡從研究性設計(research design)到研究性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是十分重要的。
北京舊城改造途徑與“類四合院”的構思的正式提出是在1978年👩🏼💻。在此之前,就對北京市的街坊和四合院住宅進行過調查🧔🏼。如果我們未進行持續研究🔹,則到1987年房改開始時,即使把這設計任務交給我們,也會措手不及🧛。這個試驗從研究到實施過程,充分證明開展研究性設計的必要🦀🫎。
四🚇、一個“特殊”的例子顯示的“一般”意義及其影響
從哲學觀點看,“普通性即存在於特殊性之中”,菊兒胡同的試驗,是一個頗為特殊的例子🤥,因為它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
―它位於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舊城中心地區🚞;
―它的位置緊貼在北京舊城的“歷史地段”,在北京市鑼鼓巷四合院保護區的一側,北京市規劃對它有種種限製🍘,如9米的高度控製等💀;
―在這地段內(指8.2公頃街坊)一系列環境條件,建築質量出現良莠不齊種種情況,需要區別對待。
經過多年來對北京舊城建設和對問題的一般了解,對北京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研究,逐步地產生“有機更新”理論🧝🏻♂️,對“北京舊城肌理”的再認識✮,對“新四合院”體系(即四合院建築“原型”加“變體”)的再創造的嘗試,以及從北京經濟社會文化的實際出發探索可行的運轉機製🚵🏼。
以上這一切都是從“現實出發”,但又基於規劃師建築師一種“社會理想”與“社會職責”的推動。
正是在一系列條件下👩🏿🦳,象數學的“求解”一樣,才逐步推演創造出這樣的一種菊兒胡同模式🧀。這種探索的出發點是🧑🔬: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廣闊🍫,各地區、各城市地理人文條件各異,優秀的地方建築遺產,應擇其精華(包括整體環境)加以保護;
―民居建築是適應社會🧛🏻、適應自然的創造🧖🏿♀️,它豐富多彩,有待我們去發掘其合理內核,以為借鑒📩;
―根據現實社會生活需要🙅🏽,並順應所在環境的文脈🤱🏿,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從方法論領域來說,這是將住宅問題、城市設計與北京的歷史城市保護諸項專業領域,在這一特定的地點綜合融貫的試驗🩳。
菊兒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是迄今為止我國獲得國內外大獎最多的一個建築作品🕓,並已載入世界權威建築史著作Sir Banister Fletcher's《世界建築史》第二十版(1997年)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和高度評價🫱🏿。
1993年10月4日世界住房日之際🤾🏽♀️,聯合國總部舉行的頒獎儀式上由當年聯大主席英薩拉裏先生和聯合國副秘書長(負責人居中心和環境規劃署)道思維爾向吳良鏞教授為菊兒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頒發世界人居獎。頒獎單位的評語是“菊兒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開創了在北京城中心城市更新的一種新途徑,傳統的四合院住宅格局得到保留並加以改進,避免了全部拆除舊城內歷史性衰敗住宅。同樣重要的是,這個工程還探索了一種歷史城市中住宅建設集資和規劃的新途徑🪧。”
1994年,參加北京住宅國際參觀考察活動來訪的眾多外國專家學者對菊兒胡同工程給予高度評價:
“菊兒胡同改造工程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價值觀🗄。”
“菊兒胡同改造工程創造性地繼承了城市建築文化――人文的生活環境。”
“菊兒胡同工程在建築設計上實現了以傳統四合院到現代四合院的巧妙演變。它成功地再現並加強了鄰裏的各種景物🫅,為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私密性、公用社會空間🏔。”
“菊兒胡同改造工程的成功還在於它的高度綜合性。”
“這個工程打破了通常城市改造的模式,開創了一個綜合性的改造模式🙆🏻♀️。將政府🪠、居民、開發部門和設計單位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組織工程的開發建設;這個工程不僅僅是一個好的建築設計作品💇🏻,而且將整個改造地段的社會服務、交通、商業、生產、文娛等設施綜合地加以考慮,以求創造一個真正而全面的人居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工程在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堅持社會效益為重🌗,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利用市場活力和投資為普通百姓創造了良好的、有人情味的生活居住環境。”
“通過菊兒胡同我們看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通過社會解決住宅短缺(無論貧國還是富國都面臨這一問題)👨🏿🌾,這將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影響。”
“吳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在菊兒胡同工程中所創造的答案是一個人文尺度的答案👨🚒。盡管它的人口密度與高層住宅相似,但它卻創造了一個永恒的人與人交往的社區🫃。最重要的是菊兒胡同捕捉住了中國的四合院的傳統,即北京的合院形式👉🏿。通過菊兒胡同那古典的大門,人們可以進入自己的家的溫馨👨🏼🔬。它那空間與實體的錯落形成了陰與陽的和諧,而且能夠調節氣溫和氣流的變化🪒。”